2019年1月11日9:00-17:00,华东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基础教育与终身教育处联合主办的“第一届国际教育研讨会:IB课程知识论(TOK)年会”于文科大楼附属楼218室成功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100多位国际教育的研究者和实践者与会,现场座无虚席。
基础教育与终身教育处处长、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副教授赵健处长,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晋荣东,华东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所长彭正梅教授,南京泰晤士国际学校课程主管、TOK教师、IBO课程与评价专家李康华老师,华东师大哲学系副教授郁锋,上海平和双语学校TOK教师徐甲彬,浙江海亮教育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满都拉,上海协和教育集团研究院课程专家王旺,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国际课程教师刘进,万物启蒙课程总监、IB/IGCSE国际课程资深教师、IBO国际文凭组织DP中文文学课程考官林良徵老师,华东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邓莉,国际课程教师沈佳懿,美国华盛顿大学博士生/华东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访问学者Rachel Naomi Lee等国际教育的研究者与实践者先后发言。
上午上半场研讨会由赵健处长主持。赵处长在开场致词中提到,习近平主席讲话中强调“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教育的对外开放”。2018年,华东师范大学获得IBO组织的认定,成为中国大陆地区第一所具有IB师培训资质的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与终身教育处、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哲学系、数学科学学院、国际汉语与文化学院联合参与了这个项目。2019年,该项目将正式开始运营。华东师范大学获得IB教师资格授权学校是我们在对外开放上取得的一个进展。同时,大学的参与能推动基础教育的对外开放,希望各位教育工作者能够共同致力于基础教育发展研究,使之更专业、更健康,为更多孩子服务。
首先,晋荣东教授就“当代中国发展批判性思维的障碍与对策”进行主旨演讲。晋教授主要从何为批判性思维、当代中国批判性思维的现状、当代中国批判性思维的障碍及对策等四方面对当代中国批判性思维进行了分析,认为当代中国批判性思维的发展有所进步,但仍存在遵守形式逻辑、诡辩式的辩证思维、唯我独尊、不容异议等问题。目前中国批判性思维发展的两大障碍在于:当代国民教育不能满足发展批判性思维的需要;中国传统思维的消极影响。针对这一现状,晋教授从借鉴国外做法、推进测试与教研、提升教师教育、再造教师队伍等方面提出了宝贵建议。
随后,李康华老师对基于UbD的TOK课程设计进行介绍。李老师提到,TOK是对“认识”的认识,他从真、善、美的角度说明了开设TOK课程的重要性,并提出了设计TOK的课程的三种方法:一是“整体-部分-整体”的方法,即首先对TOK进行导入,其次让各个知识领域与认知方法融合,最后对认知进行整体反思;二是三维课程设计法,其中的“三维” 是指学科学习技能、学科概念与知识内容;三是运用UbD以及WHERETO工具进行设计。
上午下半场研讨会由林良徵老师主持。首先,郁锋副教授对“跨学科视域下TOK课程的教与学”进行了介绍。他指出TOK不是哲学教育,而是在实现对哲学教育的收容与应付,应付哲学教育中面临的问题。因此,应该把TOK当作一个跨学科课程来理解,跨学科不是多学科,不是超学科。对跨学科整合的研究为TOK跨学科教学提供了方向:在选题上,要注重现实情境下真实问题的研究与解决;在内容上,要注重学科核心概念及学科间的大概念;在设计上,要注重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
接着,徐甲彬老师进行演讲,其主题为“认知方法的教学目标与实现途径”。徐老师提到,认知方法在教学中遇到了来自三方面的挑战,包括不同的认知方法在知识构成中的作用不同、考纲的要求、学生的具体学情等。为实现认知方法的教学目标,徐老师提出了两个路径,一是以案例为中心的教学,二是以论文为基础的评估。此外,教师还应当对教学进行反思,以确保达成课程目标。
下午上半场研讨会由李康华老师主持。首先,满都拉老师以立命馆宇治高中为例,介绍了日本IB学校的TOK课程开展现状。她首先介绍了IB课程在日本的发展脉络和实行情况。在“生存能力”和“国际人才”培养战略背景下,日本全力推行IB课程,由日本文部科学省具体执行。接着,满老师介绍了TOK在立命馆宇治高中的推行情况,包括TOK学习目标、TOK教案等。满老师最后指出,IB课程在日本的推行过程中也遇到不少挑战,如规模化发展不容乐观、师资匮乏、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有待提高、本土化问题等。
接着,王旺老师依据个人工作经历,从教育管理学视角思考中小学如何设计融合课程无缝对接TOK的要求。他针对目前中小学课时少、学科多的问题,对课程做顶层设计,即把几门课程融合起来,在结构、内容、方式三方面上进行整合。王老师介绍了在学校实施融合课程的具体案例,通过梳理《道德与法治》《科学》《信息技术》《综合实践》的课标,对1-6年级的30个单元进行顶层设计,将这些课程目标落实到综合探究单元。融合带来的好处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中国科学课存在的知识碎片化和缺乏大概念的问题,同时整合出时间,可以让学生进行探究。
随后,刘进老师介绍了上海交大附中TOK课程的图谱化教学设计。她首先介绍了八大知识领域和认知方式,结合IBDP的教学目标和IBMYP中16个跨课程探索的重大概念,提出“概念驱动”教学。通过对比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中国重视名实相符,西方强调从现象到本质)分析出目前中国学生的碎片式和成见式的认知现状。基于此,刘老师提出TOK教学设想:从新情境中进行任务实施,最终形成个人思维体系。图谱化教学设计既可以用于DP TOK教学,也可以应用于PIB CT课程。
最后,林良徵老师分享了万物启蒙问思辨教学法与TOK核心的互照研究。林老师从《捉妖记之哪吒》案例出发,该案例旨在从神话的解读中透析民族文化现象,引导学生探究妖魔鬼怪与中国文化源流的关系以及创世神话形象与民族性格关系。该案例使用问思辨教学法,“问思辨”源自《中庸》,“问”即以核心问题为驱动,形成问题矩阵;“思”即课堂低结构,注重高阶思维,在跨文化材料的对比学习中,形成思维逻辑链;“辨”即强化汉语实证探究和群体协作,逻辑审辩。培养目标是培养有见识的博雅君子、有温度的亲和友邻与有担当的笃行公民。林老师提到,“问思辨”与布卢姆提出的高阶思维和TOK核心具有一致性。她通过对比万物启蒙儿童通识课程和IBPYP课程发现,二者的培养目标、问思辨循环和IB探究循环、物器道三阶和IB八大概念、一物一世界和IB六大超学科主题都存在相似之处。
上午下半场的研讨会由彭正梅教授主持。首先,邓莉老师分享了课堂中的批判性思维评价。她首先介绍了批判性思维评价的政策规范,接着指出根据实证研究和神经科学的证据,批判性思维需要刻意练习。她提到风靡全球的“可见的学习”理论基于涉及到2.36亿儿童数据的元分析表明,教师的反馈和形成性评价对学业成就和高阶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接着,她重点介绍了在课堂中的批判性思维的评价方法和工具:自我评价、观察法、量规、表现性任务、讨论、利用技术等。然而评价批判性思维也面临诸多挑战,如批判性思维本身具有模糊性和复杂性、批判性思维难以进行有效评价、评价成本高、高风险测试等问题。
其后,沈佳懿老师通过呈现中文课PBL实践教学案例,介绍了PBL的特点:即PBL是一个综合实践项目,依靠问题驱动,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培养创新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进行指导,给予反馈,推进学生21世纪技能的提高。在案例中,沈老师介绍了PBL教学的一般步骤:引入主题、规划方案、多样成果展示、评价和反思。
接着,Rachel Naomi Lee 分享了TOK在美国的实施方法和案例。她首先介绍了美国TOK的主要内容和目标,接着通过一些真实课堂案例的视频,介绍了美国TOK教学方法,包括示范、苏格拉底法、研讨会和讨论,以及介绍在教学中老师和学生各自承担相应的角色。
最后,彭正梅教授对本次会议进行总结。他肯定了此次会议关于TOK的讨论比较充分,并且谈到了对于知识论的目的理解,即知识论不是走向哲学,而是使自己的经验得以整合,能知道每一种认知方法的认知界限。华东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致力于研究国际教育,彭教授希望随着研究的深入能够对公立学校产生互动式影响,从而推进中国基础教育国际化。
“第一届国际教育研讨会:IB课程知识论(TOK)年会”在热烈的讨论氛围中圆满结束!